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高分子材料领域泰斗,利物盛集团首席科学家。研究方向为超支化聚合物的新合成方法、功能化和超分子自组装研究;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;燃料电池用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等。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,发展了聚合反应非稳态动力学理论,建立了从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计算聚合物分子参数的方法。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以及作为“高分子缩聚、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”的共同得奖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
教授,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,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,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,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上海市领军人才,IEEE高级会员,JCRQ1区SCI专业英文国际学术期刊《Nano-MicroLetters》主编和《Frontiers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ing》期刊编委,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委员。长期研究纳米电子材料
朱美芳,中国科学院院士,纤维材料专家,东华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。 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、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,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。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、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、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0余项。
主要从事基于超临界流体的化学化工过程、分离工程、纳米材料(包括石墨烯)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。近来主持了国家863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项目、上海市经委高新技术项目、上海交大医工交叉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,获国家发明专利16件,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。
中央千人计划专家,浙江师范大学教授。美国加州大学/光电材料高科技公司高级科学家。主要从事新型吸附催化材料、储能技术、超纯光电材料等领域的研发,先后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,发明专利30余项。担任多个国际一流学术刊物的审稿人。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、美国国家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研究资助奖等。多个产品实现产业化,成为国际储能与光电材料领域的主流技术。
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,教授、博导,入选上海市“浦江人才”计划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;受聘担任国家科技奖励、教育部“留学回国启动基金”、教育部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、香港研究资助局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专家。研究方向为有机-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;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设计、制备及在在储能、光催化、气体传感等方面的应用。 先后主持了三十多个项目,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。迄今发
上海理工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,化工过程机械博士学科带头人。兼任美国化学学会(ACS)会员,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(AIChE)会员,国际声学与振动学会会员,中国颗粒学会理事,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振动利用学会副理事长。已主持完成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17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计划,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奖项。
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取得高分子材料专业工学博士学位,1995年提前留校任教至今。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、改性与加工工艺研究。相继开发成功PET热封膜、镭射膜、高亮膜、高阻隔膜、光学BOPET用树脂、光电模切用离型膜、MLCC用离型膜、BOPET抗划伤膜、低温高速烫金膜背胶、含F压敏胶、光学丙烯酸酯压敏胶等数二十多个新品种。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0多项,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70多篇,与他人一起
上海理工大学教授,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,中国真空学会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。主要从事高质量碳纳米管阵列与石墨烯的制备、结构调控和应用方面的研究。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上海市曙光计划、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。在ACSNano,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,Carbon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,申请国家发明
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俄罗斯科学院院士,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、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。多年来一直在环境学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,在深度催化氧化技术、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、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、环境友好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制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因此曾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、二等奖三项;国家发明三等奖;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;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成果新进展奖等殊荣。